垃圾分类后,环卫工人的压力就小了么?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的大幕即将拉开,当有市民还在发出“垃圾分类,烦!破除湿垃圾袋,脏!”的牢骚时,有一群人早已在默默无声中负重前行。

昨天早上5点30分,记者赶赴位于奉贤区南桥镇的上海群欣市政发展有限公司,跟车体验一线环卫工的日常。每个清运工日均清倒200多个湿垃圾桶,清运车上的扶梯要爬五六十次,为了赶时间还需要百米冲刺;在湿垃圾处置点,工人们早上6点就在粉碎机的传送带旁忍受恶臭,一站就是近12小时。

当很多人还在感叹不“习惯”时,看似平凡的岗位早已在“习惯”中呈现出职业的使命和担当。


湿垃圾骤增日夜作战

5点40分,驾驶员徐才平和清运工陆国强准时出现在车牌尾号为9189的湿垃圾专运车旁。虽然正式清运要从6点开始,但是,他们都习惯早点来到单位,为新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2011年,奉贤区南桥镇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今年年初实现118个小区全覆盖,并于6月15日前完成定时定点小区撤桶全覆盖。


多年来,垃圾分类工作每前进一步,对于负责南桥镇所有小区垃圾清运的群欣市政来说就是一次新的考验,对于每一个环卫工人来说,承担得也更多。


如今每天等待陆国强和徐才平的,是近50个点位上200多个装得满满的湿垃圾桶。“前几年,半天也收不满一车湿垃圾,今年就不同了,湿垃圾拣出量明显增加。早班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3吨的清运车,有时拉三车也装不完。只能依靠下午、晚上班组的连续作战,才能勉强应付目前的高峰期。”陆国强说。


钩铁棒成标配


徐才平和陆国强都是奉贤本地人,不同的是,54岁的老徐是环卫行业的一名“新兵”,而57岁的老陆则是从业十余年的“老将”,尽管搭档才一年多,但老哥俩已是工作默契配合的好伙伴。

“老徐,好好检查车辆,不要出啥状况。”陆国强一边说着,一边从车间里拿出一根一米多长的带钩铁棒。“这能派啥用场?”“等会你就知道了”老陆故作神秘地回答记者。





6点,清运车准时出发,15分钟后,到达了第一个收运点,立新路上的金叶小区。志愿者张阿姨早就等候在那里。“老陆,今天湿垃圾有6桶,你检查下,分得怎么样?”老陆动作麻利地打开桶盖,一股隔夜的馊臭味迎面扑来,但他好像没有闻到一样,拿出之前准备好的铁棒,伸到每个桶底钩了几下。“非常好,几乎没有塑料袋。”


接着,搬桶,把桶挂上随车起重设备的吊钩,按动按钮,几乎一气呵成,6桶湿垃圾很快就被倾倒进车内。近百斤的湿垃圾桶在他的手里就像玩具一般,此时的老陆也完全不像一个年纪已近六旬的人。


车子随后赶往下一个收运点。老陆向记者解开了铁棒的奥秘。“就是用来检查湿垃圾分类的,每辆湿垃圾运输车上都配备了一根,如果湿垃圾桶内有塑料袋等杂物,基本上都会被钩出来。这么做,既是为了检查小区的分类质量,也能减少后端粉碎处置的麻烦。”


一天攀爬几十次


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五个点,半个多小时,老陆已经搬运清空了三四十个湿垃圾桶。每次到达清运点附近,他几乎都是朝着目的地一路小跑。


“没办法,第一个批次如果不抓紧时间,到了上班高峰,清运车进入小区,会影响居民的开车出行。而且,我们必须在7点半前,尽量把一车装满,送往垃圾处置站,不然路上就会拥堵,影响后续的装运。”徐才平解释道。




7点15分,清运车到达一个名叫运河新村的老旧小区,小区内路窄车难开,徐才平无奈把车停在一旁的马路上。此时,老陆下车的动作明显比之前迟缓不少,但下车后,依然甩开步子,冲向了50米外的收运点。不一会,他一人拖着两个垃圾桶走了过来,不顾脸上的汗珠,全力重复着之前的清运动作。当听说还有两桶垃圾需要倾倒时,徐才平也离开了驾驶位,跑向收运点,一起帮忙搬运。


记者注意到,自从离开第五个收集点位后,每次清倒完垃圾,老陆都会顺着车上的六级扶梯爬到车厢的顶部,用铲子把堆积在倾倒口的垃圾尽量往密闭车厢内部推。“这个时候的湿垃圾,有不少是玉米壳、瓜果皮等,体积比较大,只有这么铲几下,才能留出更多的空间。”一个多小时,老陆上上下下已不止二十次。而每天,这样的攀爬动作,老陆要做五六十次。


没有抱怨只有习惯和坚持


7点30分,满载着湿垃圾的专用车驶离城区,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群欣市政湿垃圾处置点,进行粉碎和发酵堆肥。尽管早上微有寒意,但是老陆的上衣已经汗湿了一大片。“今天还算好的,如果天再热点,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起码要三次。我也习惯了,这个岗位的工作量再大,总归要有人去干。更何况现在从公司到社会各界,对我们环卫工很重视,没有道理不去干好。”憨厚的老陆如此说道。

到达处置点后,只见四五个工人正全神贯注地站在垃圾粉碎装置传送带旁,有的把垃圾推进搅拌机,有的挑出湿垃圾中零星的布条、塑料带等杂物,还有的紧盯着出料口的一举一动,完全没有注意到垃圾清运车的到来。

站点负责人胡师傅告诉记者,以前每天也就七八车湿垃圾,20吨左右,可是现在猛增到15至16车,重量超过40吨。“四个人在岗根本完不成任务,不得不增加一个人。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除了半个多小时吃中饭,基本不歇。实话说,这活比以前累多了,但是不及时处置,难道让湿垃圾在小区里发臭?只有大家再坚持坚持。”胡师傅说,不久站里又要增加一台处置设备,到时情况会好很多。

六个多小时的采访,面对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没有牢骚和埋怨,“习惯”、“坚持”是这些环卫工人说得最多的话。当夜幕降临,陆师傅们歇息片刻后,又一次出发了。

有人觉得,垃圾分类后,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会减轻不少;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环卫工人永远是这个社会的顶梁柱,是城市、社会环境卫生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