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时尚看智能垃圾箱



大家都略有耳闻,自从7月1日起,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全面实施,上海市民对垃圾进行强制分类投放。尽管上海垃圾分类开启“强制”执行的程序,但很多居民纷纷说,学习了很多垃圾分类攻略,扔垃圾时却仍然面对难以分辨哪类垃圾归为哪类的尴尬局面,还是需要依靠保洁员或者垃圾分类督导员手动进行垃圾分类。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垃圾桶就能在垃圾分类的早期阶段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比如说深圳的粤能生产的智能垃圾箱,对标上海和金华垃圾分类模式,各种明确分类的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全程视频监控,投放行为督导。让市民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学习,尤其是在早期阶段,有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标准还不是很熟悉,投放督导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到后期居民熟悉了垃圾分类的流程之后,就不再需要督导,直接在智能垃圾箱进行自主自觉投放,能够节省垃圾分类的人工成本。而且粤能智能垃圾桶还能进行,人脸身份识别、智能称重,还有垃圾识别,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也让垃圾投放更加精准,在后期的补充分拣阶段所需要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从而有利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粤能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智能垃圾箱,投放口类别清晰明了,有投放积分奖励,可以用资源换现金,让居民的垃圾分类不仅能顺应政策的号召,而且还能赚钱,不得不说,这对居民还是有不小的鼓励作用。




但是现在许多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不愿意进行来及分类,而是不明白怎么进行垃圾分类。比如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猪骨头是干垃圾,鸡骨头却是湿垃圾。小龙虾壳是湿垃圾,螃蟹壳却是干垃圾。干香菇是湿垃圾,湿纸巾却是干垃圾。这些复杂的分类就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在智能垃圾箱能够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其实,干湿垃圾的分类也不难理解,湿垃圾就是易腐垃圾,干垃圾就是除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湿垃圾之外的废弃物。

因此鸡骨头、小龙虾壳,这种狠狠心能咬碎的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猪骨头和螃蟹壳这种硬度大,会损坏湿垃圾处理器,且发酵速度与湿垃圾不同的,就是干垃圾。但是使用过的尿不湿、擦过鼻涕的纸巾、猫咪污染过的猫砂、补水面膜,这些看起来,摸起来,是湿的,其实都不易腐烂的垃圾,不管多湿都是干垃圾。智能垃圾桶能够在垃圾分类的环节上帮助居民进行分类,让垃圾分类的前期推广工作更加简单,也让每一个挣扎的上班族不在垃圾分类上大伤脑筋。

尽管垃圾分类让刚刚接触的居民很抓狂,但还是必须得做。因为推广智能垃圾箱,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了。据官方测算,上海目前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超过1公斤,每天垃圾产生总量超过2.6万吨。这个概念就是,如果不对单纯上海一个城市产生的垃圾进行压缩粉碎处理,那么每15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能堆出一栋421米高的大厦。现在我们的垃圾生产量,已经逼近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的极限。可怕的是,上海并非是特例。2018年,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0多座城市中,三分之二城市都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充足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分析称:“传统废旧物资回收可以直接在源头实现垃圾减量,源头垃圾分类越细,再生资源品位就越高,获利就越多,该回收网络垃圾分类积极性高。与之相反,传统环卫系统原生垃圾产生量、收运处置量越大,其获得的收入就越高,因此除了在处置设施超负荷倒逼外,没有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回收的动力。这两套独立运行系统在源头上存在的利益冲突,废旧物资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的两套系统缺乏统筹,必然降低城市固废分类、收运体系的运行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垃圾分类和回收,推广智能垃圾箱,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让智能垃圾箱成为垃圾分类中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