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混置的是垃圾,只有分类了才是资源。垃圾分类不仅让垃圾“各回各家”,还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垃圾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同时,垃圾分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分类投放,可以更好让垃圾分类,使最终进入卫生填埋的量大大减少,可以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其实垃圾是可以二次回收利用的。日常生活中,经过分类后,可回收物将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系统,如常见的废纸可能进入造纸厂,再把它做成纸浆。但是,玻璃瓶等可回收物附加值相对低,因此居民家庭很难直接卖给企业回收,反而还会出现拒收的现象,但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玻璃瓶还是可以进入回收利用的渠道。

除了可回收物外,含有易腐有机物质厨余垃圾也能经过分类发挥作用。厨余垃圾在分类后,厨余垃圾回收后可以做堆肥处理厨余垃圾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很容易腐坏,产生恶臭。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可转化为新的资源,高有机物含量的特点使其经过严格处理后可作为肥料、饲料,也可产生沼气用作燃料或发电,油脂部分则可用于制备生物燃料。有害垃圾则会进行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价值:1吨废塑料可回炼3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750公斤;1吨废玻璃能造出2万个500克容量的玻璃瓶。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变成1吨高质量的铝块,相当于少采20吨铝矿;回收1500吨废纸,可少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垃圾分类执行了这么多年,但在不少地区执行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垃圾分拣效率低,转化资源能力弱,由于垃圾分拣设备的技术水平不高,分拣效率低,且不够精细,导致部分垃圾很难转化为资源,企业无法就此获得较高收益,因而缺少竞争力。

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他们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对投放的垃圾分类设施视而不见,不少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前端影响后端,后端制约前端,没能形成良性循环。分类处理设施的高成本低效率影响企业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的持久性,仍然会不时出现“先分后混”现象,进而影响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智能分类设备让居民从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到九成居民能自觉正确分类,通过“撤桶并点”集中投放点建设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最终给居民带来利益和实惠。同时,实现可回收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有害垃圾分类收集与危险废物处理衔接,易腐垃圾或厨余垃圾分类收集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衔接,实现分类后的垃圾进入不同处理设施分类处理,防止因垃圾体外循环而造成二次污染。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在前端的分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区内投放定时定点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可以利用AI技术通过摄像监控设备对投放的垃圾进行拍摄并通过后台软件进行识别和打分,并把图像和识别结果和居民信息上传到后台保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督导,避免了无人在现场督导时存在误投误放的现象。还能利用积分兑换商品或者进行提现,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不仅如此,通过发放二维码垃圾袋对投放的垃圾进行溯源追踪,确保前端垃圾分类的准确性。